“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原材料大量出口 |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口号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下列口号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A.“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民大革命时期 |
B.“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放战争时期 |
D.“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时期 |
《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以下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B.江南商品经济不发达 |
C.江南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 D.当时江南耕作技术比较落后 |
下图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 B.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
C.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D.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 |
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2006年第18届世界杯在德国举办,一个法国球迷去德国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在德国
①用欧元购买比赛门票②和苏联球迷竞猜比赛胜负
③参观康德、普朗克、孟德斯鸠的故乡④在慕尼黑街头观看电视直播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2010年2月2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做客凤凰网历史综合频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什么一种局势?”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
A.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 |
B.指出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 |
C.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
D.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悲观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