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任用三公的标准是“贤”和“能”,而不是“亲”和“贵”的重要意义是( )
|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 B.提高了行政效率 |
| C.彻底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
|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卢奇安在《论撰史》中提出:“历史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纤毫不染,照见人脸,丝毫不爽。这样,他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既不会歪曲真相,又不会使之失色。”他的这一史学理论缺失的主要是
| A.史家的创作激情 | B.作者的主体意识 |
| C.流畅的叙述笔法 | D.对史料的批判精神 |
下列各项,描述1947年下半年情况的是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B.“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
| C.“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 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
| D.中共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
|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
|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人选“大人物”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 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 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