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相的权力很大。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上述材料反映的相关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 A.商朝相的权力已超过商王的权力 |
| B.商朝的皇帝受到相权的极大制约 |
| C.商朝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
| D.先秦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 A.民本思想 | B.民族主义思想 |
| C.民权主义思想 | D.民生主义思想 |
回到1917年5月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
| A.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着下一期的《新青年》 | B.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 |
| 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 D.报纸上出现十月革命的报道 |
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和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二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在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
| A.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
|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
|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
| D.儒家思想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 A.思想观念 | B.军事技术 | C.经济组织 | D.教育制度 |
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② |
| B.②⑤ |
| C.①④ |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