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③秦王色挠 ( ) ④长跪而谢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 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 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 ②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果一般的花藕,这里指菊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
独: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妖: |
③宜乎众矣 |
宜: |
④金粟初开晓更清 |
初: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爱莲说》中,菊是 的象征;《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文房四谱(节选)
◆苏易简
【笔】《墨薮》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妙。今之小学 ①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云: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 ② 作挺 ③ 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色俱可爱。
【纸】《资暇》云: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松笺其来旧矣,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砚】 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凿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 ④ 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①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②溲(sōu):调和。③挺: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④自然:天然。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绝 使 尚 是
(2)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八九月收□B.□色俱可爱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
(3)请用六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
(4)请翻译《文房四谱》(节选)中有关【砚】的文段。
(5)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代文人最钟爱的笔、墨、纸、砚,有许多连同产地一起成了享誉古今的知名品牌,请各举一个这样的品牌名称。
笔: 墨: 纸: 砚: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含有"笔""墨""纸""砚"中任意一字的一联古诗。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 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 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④,急入收保 ⑤,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 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 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军细柳 |
上自劳军 |
B.居无何 |
常居雁门 |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使他人代将 |
D.已而之细柳军 |
赵之良将也 |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文言文阅读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 ①,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 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遇疾 |
未果,寻病终 |
B.莫不备具 |
百废具兴 |
C.无珠玉以为含 |
可以一战 |
D.而多弼不自伐也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
[戒]:告诫。 |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命]:教导,训诲。 |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正]:准则,标准。 |
D.得志,与民由之 |
[由]:缘由,理由。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
学而不思则罔 |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妾妇之道也 |
不闻天子之诏 |
D.独行其道 |
不独亲其亲 |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