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瓷瓶
薛长登
(1)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3)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4)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5)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6)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7)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8)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9)在家里。
(10)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11)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12)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13)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14)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15)能。他说,不一定卖。
(16)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17)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18)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19)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20)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21)是家父。他说。
(22)他人呢?老教授问。
(23)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24)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25)3——30万,他说。
(26)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27)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28)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29)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30)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31)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32)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33)父亲说,可以了。
(34)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35)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36)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37)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38)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39)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40)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41)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42)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43)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44)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45)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46)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①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②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③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④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⑤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⑥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⑦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
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品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 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事
艾 丹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代的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道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廷,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精美的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
南宋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对原文有删改)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茶的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文中说到宋代“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升级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说这篇文章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你认为这是“闲话”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哪能“非美”
美国阿特·布奇沃德
有一件事我要坦白承认,公开披露出去,越快越好。这件事就是:我不开汽车。
美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人民,哪怕是一个酒精中毒的家伙、吸毒成瘾的鸦片鬼、妻子情人的牵线人,以至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们都可以忍受;可是,假如一个人不开汽车,那他倒是会有麻烦的。
通过这些年来的感受,我已经发觉对任何人承认这件事,都是令人十分难堪的;连我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也投来怀疑与轻蔑的眼光。
不过我真正陷入窘境的,是当我走进一家商店想用支票购买物品的时候。
上星期这种事发生了。当时我在马里兰一座庞大的商业中心,想要买一架手提式打字机,推销员给我看了各种货样,态度很是亲热。
我选了一种,当时我就说:“我开私人支票可以吗?”
“自然,”他好意地说,“你有什么身份证明吗?”
“当然。”我说。
我出示了美国运送公司信托卡、电话记账信用卡,此外,还有我的一张白宫通行证。
推销员检查了这些卡片,然后说:“您的驾驶执照呢?”
“我没有。”我回答说,
“你丢了吗?”
“不,我没丢。我不开汽车。”
他揿了一下现金登记账下面的按钮,这一层楼的经理很快就奔来了。
推销员现在变得粗暴起来,他对经理说:“这家伙想用支票兑现,可他连驾驶执照也没有。我该叫商场侦探吗?”
“等一等,我和他谈谈。”经理转过头对我说,“你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驾驶执照给丢了?”
“不,我从来不开车,我不喜欢开车。”
“有人不喜欢开车?”经理叫嚷起来,“那是不能原谅的!你既然没有驾驶执照,你为什么又用支票兑现呢?”
“我认为别的证件也就足够了,我这张白宫通行证是经过联邦情报局查明后才发给我的。”我怀有希望地说。
经理轻蔑地看了看通行证和我所有的卡片,然后说:“任何人都可以由联邦情报局查明。嘿,等一等,要是你没有开车的话,你怎么外出而且又能到达这商业中心呢?”
“我叫了一部出租车。”
“好啊,那真是再妙不过了。”他说。
就在这时,一群人已经聚拢过来了。
“发生什么事?”
“这家伙没有驾驶执照。”
“甚至说他不开车,从来不开车。”
“拷问他!”
“给他涂焦油,叫他丢脸!”
“你怎么搞非美活动?”人们指着我的鼻子问。
这群人更加令人厌恶了,因此,我决定不买打字机了。
“没关系。”我说,“我到别处买去。”
就在这时商场的总经理来到现场。非常幸运,他知道我的名字,对我的支票也无异议。他对我所受的非礼深表歉意,他说:“来吧,我请你喝咖啡。”
“我忘记告诉你,”我说,“我不喝咖啡。”
这就太过分了,特别是对他来说——总经理把我推出门外。
“出去!”他说,“不准再到这儿来!”
简要分析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你认为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尾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请选择两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形象学中的“形象”专指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与文学理论中界定的“形象”相比,形象学中的“形象”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窄,它并不针对所有层面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形象学中的“形象”自身可以分为三层。首先,这个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异国形象。不过,这个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或者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来自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由此进入第三个层面,即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国形象。所谓“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这种阐释一般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关。作家在创作异国形象时,往往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包括异国情调、对异国的亲善或憎恶等文化语境和文化心理。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而是按群体来分的。它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关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例如,有些作家站在本国统治阶级立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也有些作家则通过异域文明来批评本国的现状。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异国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例如,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的套话“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是特定时期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对中国形象的幻化。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例如犹太人在欧洲被称为“鹰钩鼻”,解放前上海的印度巡捕被叫做“红头阿三”,都属于套话。
流变反映的则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遥远的中国一度在欧洲人眼中是繁荣的代名词,这种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幻景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中国形象开始变得黯淡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已风光不再,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更是一落千丈。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大有改观。随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将会更加鲜活、更加逼真。与此同时,开放中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也将更为客观深入,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不仅如此,同时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示各种文化的互动,呈现出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景观。
异国形象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变化而言,其中之一是信息源的匮乏。早期西方人带回的有关中国的各类信息大多比较散乱或片面,信息的不全和稀少所造成的片面,埋下了“臆断”的隐患。其二则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有关。无论是伏尔泰还是黑格尔,他们的中国想象既来自于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的某些深刻认识,也源于他们对中国的无知和傲慢所带来的种种奇思怪想。而异国形象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选自《比较文学理论概要》,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形象学中的“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创作又与社会和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
B.“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与某一社会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文化言说,代表的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C.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所以它是对异国形象的准确描述。
D.流变反映的异国形象变化既有由好而坏的变化,又有由坏而好的变化。

E.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原因有信息源的匮乏、创造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等。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形象的“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等属于套话。
B.历史上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老毛子”,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洋鬼子”,这就是流变。
C.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流变现象会逐渐弱化。
D.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套话与流变同样反映异国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二者的不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灭亡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一个曾经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曾经富裕、优雅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