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梭伦改革的评价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听我的。②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④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⑤老兄, 你占的便宜够大了,悠着点儿吧。
材料二下图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一一列宁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前四句话依次是哪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
第五句话很可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的代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这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存在着哪些矛盾?
⑵材料二中的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
⑶材料三中列宁指的两个大国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⑵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⑵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⑶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十七大以来,“关注民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租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清代文献汇编》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措施?(6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从清代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