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
| A.侵华英军 | B.八国联军 | C.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军 | D.英法联军 |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
|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
|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
|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马克思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
|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
|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
|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D.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