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
|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
|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
|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民主集中制 |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C.分权制衡制度 |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
|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
|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
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共同之处是
|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巴黎公社失败 | B.欧洲三大工运失败 |
| C.俄国七月事件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 A.革命史观 | B.近代化史观 |
| C.文明史观 | D.全球化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