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木,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与这一思想不一致的是( )
| A.朱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 B.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 C.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D.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
在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
①天赋人权思想②社会契约论思想③分权与制衡思想④主权在民思想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
|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与中古时期的有很大分别。以下哪一项与这个说法相符
| A.深刻表现社会现实 | B.有大量宗教题材 |
| C.颜色鲜艳和人物逼真 | D.表达主题多是静物与自然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
|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