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这种状况说明
①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

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