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 B.稳定社会秩序 |
C.保障平民利益 | D.维护帝国统治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