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有历史学家这样解释“宣言”二字:“有意模仿国王诏书中的神圣程式”,通过“诉诸普遍原则,诉诸神授,而赋予人民主权以以往君主行为才有的神圣色彩”。这一解释说明《人权宣言》( )
A.主张人民与君主权力的对等 |
B.按卢梭的理想实施直接民主 |
C.彻底否定了绝对的君主主权 |
D.推动法国革命迅速走向高潮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优先发展轻工业 |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1949年 |
1951年 |
1952年 |
100(基数) |
100(1+28%) |
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 |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