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以下是四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示意图,分析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2)图一与图二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
(3)根据图一与图三比较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有何不同?
(4)图三与图四比较,两国实行民主政治都采取了哪一种形式?
(5)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民主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雅典的抽签选举,分析该项方式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2分)
(2)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三孙中山遗嘱三部分内容的理解。
阅读下列四段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这是一次由外交失败引发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唤起了广大民众的责任感和爱国心,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此揭开了新篇章,90多年来,由这次运动昭示的爱国主义早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②这是一个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的庄严宣告,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开始了真正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③“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神话般的聚起座座金山,…..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紫千红的春天。”
④再过十一天,全人类就将告别旧世纪,迎来新千年(公元2000年)。今天,漂流海外四百多年的“游子”,终于重新跨进了祖国温暖的家门,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1)请按先后顺序写出上面四段文字所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上边哪一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属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只写出序号)请再举出同一时期同类性质的外交成就一项。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一:
材料二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6分)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各有何影响?(6分)
(3)图三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分)为什么?(3分)
(4)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何观点?你对此如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