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以下是四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示意图,分析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2)图一与图二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
(3)根据图一与图三比较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上有何不同?
(4)图三与图四比较,两国实行民主政治都采取了哪一种形式?
(5)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世袭贵族统治瓦解后各种新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纷纷涌现……春秋战国的吞并战争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时,大黄金时代达到巅峰。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称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
材料三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大黄金时代”的平民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
(3)分析材料三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黄金时代”中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时刻的人口总和。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表以哪一年作为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18—19世纪英、美、俄三国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是如何解决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
(3)分析195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人口爆炸时期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开始减缓,这得益于什么政策的实施?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