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 B.吾其还也 |
C.君知其难也 | D.又欲肆其西封 |
14.下面“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 B.①②/③⑥/④⑤ |
C.①④/②③⑥/⑤ | D.①⑤/②⑥/③④ |
15.下面四个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以其无礼于晋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燕王拜送于庭 |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夫晋,何厌之有 |
文言文阅读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
C.甲中的“吾从而师之”中的“而”与乙中的“行之而不以为耻”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 |
D.甲文中的“贵”“贱”与乙文中的“贤”“不肖”同义。 |
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很尊敬孔文子。 | B.孔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 | D.那您很尊敬他了。 |
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
B.都说明了古代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 |
C.都强调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道”。 |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没:通假字,通“殁”,死。 |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
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 商君佐之
③ 北收要害之郡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有经国才略经:治理 |
B.自率兵次于项城次:次序 |
C.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距:同“拒”,抵抗 |
D.遂麾使却阵却:退却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
①虽履屐间亦得其任②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
③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④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
⑤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⑥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A.②④⑤ | B.④⑤⑥ | C.①③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朝廷几次任用它都被拒绝,后来与王珣同被桓温重用。 |
B.中书郎郗超素来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谢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 |
C.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施计,最后不辱使命。 |
D.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渡肥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前秦军队溃败逃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⑵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 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予,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选自《史记》)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遣其少子且:将要 |
B.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遗:送给 |
C.可疾去矣疾:迅速 |
D.顾有所不能忍者也顾:顾及 |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朱公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②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③可疾去,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④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⑤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⑥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A.③④⑥ | B.①②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有二个儿子,二儿子长大成人到了壮年的时候,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朱公准备了千镒黄金想派小儿子去楚国救回二儿子。 |
B.庄生凭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在楚国极有名望,深受楚国君民敬重。但庄生虽然才智过人,却无法忍受别人的羞辱。 |
C.楚于每次大赦之前,常常要派人去加守三钱之府,目的是为了安全运出大量的钱财发给天下的白姓。 |
D.朱公料事准确,而且不生分外的贪心,明达事理,所以对二儿子最终被杀,他不但不悲痛,反而还满意的笑。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2)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以袁滋代将,复无功。愬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亦以愬可用,遂为隋、唐、邓节度使。愬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或有言者,愬曰:“贼方安袁公之宽,吾不欲使震而备我。”士伤夷病疾,亲为营护。蔡人以尝败辱霞寓等,又愬名非夙所畏者,易之,不为备。愬沉鸷,务推诚待士,故能张其卑弱而用之。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粟帛遣还。
初,吴秀琳降,为愬策曰:“必破贼,非李祐无与成功者。”祐,贼健将也。愬候祐护获于野,遣史用诚以壮其骑三百伏其旁,见羸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用诚禽而还。诸将素苦祐,请杀之,愬不听。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祐之罚,将吏杂然不解。愬力不能独完祐,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诏释以还愬。愬乃令佩刀出入帐下,署六院兵马使。祐捧檄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愬知其隙可乘.乃遣从事郑澥见裴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愬率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祐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愬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易:撤换。 |
B.诸将素苦祐苦:为……所苦。 |
C.愬力不能独完祐完:保全。 |
D.愬知其隙可乘隙: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愬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②贼来降,辄听其便③见羸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⑤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
B.李愬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祐; 后来李祐在打蔡州时起了重要作用。 |
D.李愬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元济调用全部精锐部队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