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猎手
子虚
在一大堆麻烦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我终于在那个雾霾笼罩的下午逃离西安,启动登太白山穿大秦岭的行程。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
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成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我说: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
午后,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 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第二天,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的阳光透过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变成黑灰。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站起来。
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五彩斑斓,美不能言。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4年第12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
B.小说写第二天清晨“我”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化听觉为视觉,生动地表现了鸟雀鸣声的清亮细碎和自己一夜安眠后的愉悦舒畅。 |
C.“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 |
D.在“我”毫不留情地指出禁猎的事实后,猎人终于能够直面自己已经失去了狩猎权利这一现实,不再自欺欺人地沉浸在天真和得意之中。 |
E.小说以平静的语调,白描式的语言,表达了对猎人无法狩猎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狩猎这一传统职业在当今日渐衰微的忧思。
(2)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通过“我”来表现猎人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两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猎人与我烹食菌子的过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温和地坐在黑暗里
张慕莹
人人都觉得朱光潜超越、超脱,甩开手不沾政治。其实他一直站在政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幻,保护着他的学术,也改变着他自己。
朱光潜想做学问,也想做实事,却又拒绝卷入旧中国这跳脚式的闹剧,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恰当的处世态度。白马湖边,初次见到弘一法师的“温而厉”。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可以如此不急不火,温和地与这个乱世打着交道。
朱光潜这这一生几乎没怎么离开过学校。不是在求学,就是在教学。猛地有一天,他开始搞不懂年轻人的想法。为什么他们那样急躁不堪,想要一早出名得利?为什么他们天天哭喊说理想灭亡,然后敢于庸碌?这种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的悲剧前景,让身为师长的朱光潜狠狠打个寒颤。“深夜里听着妻女打呼鼾”,他伏案写成了《谈修养》,写成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做人只有两桩难事。一是如何对付别人,一是如何对付自己。”难与不难,归根结底看的不过是个人的修养。朱光潜一直追逐温和的修养,看不得急躁上火的态度,用一切美德来换心性的温和。他说“谦虚虔敬无疑是一味‘清热祛火’的良药”,又说“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像个唠唠叨叨的老头子,在书里一条条列下劝诫,生怕后来者多走一点弯路。诚如他告诉青年人的那样,温和地对付别人,也温和地对付自己。
朱光潜不超越,也不激进。像一杯温水,不冰冷,也不沸腾。他是温和甚至温顺的,温顺但不妥协。这种温顺,是在大时代的小人物不得不为了保全自身做的改变。朱光潜不是小人物,他要保全的也不是自身,而是他的美学,他的观念。所以他的温顺更加难得,他有骨气,有坚持,也是因为这些坚持,他不得不去妥协。
上世纪30年代末,国民党教育部陈立夫要换了四川大学的校长张颐。新来的陈天放不过一个政客,派他来全是为了加强党化教育,朱光潜和他的自由理论无疑没有了立足之地。为此朱光潜组织了“易长风潮”,与教员学生一起反对新任校长,但最终只能出走武大。
武大的校风严谨而守旧,抗战中的思想氛围也渐渐取向于以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凝聚力。“那个时候朱光潜还是决定放下自由主义,开始潜心钻研传统文化,如礼、乐,如陶渊明”,“校长是他可以反的,反不了他可以出走,但时代不行。他始终还是得顺着时代来。”《朱光潜传》的作者王攸欣如是说。
刚则易折,朱光潜深谙这个道理。温和与顺势只是规避危险的智慧,这是一种长久的坚定。哪怕日后进了“牛棚”,他也每天兢兢业业地写上好几万字的“反省材料”,正如他在建国初期所说,“承认了可能有错误,是否就等于承认全部错误了呢?”这样的态度,王攸欣称之为顺应调适,一种屈辱中的调适。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一切人和物在一块儿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朱光潜不过轻轻转变自己的角色,或者温和地找寻美学的深处;或者温顺地站在一旁看戏。而只要是戏,就总有演完的一天。
奇怪的是,朱光潜一生看了无数出悲无可悲的“戏”,却仍对悲剧充满好感。
“很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这也许是他一向温和对付世界的真正缘由。
把悲剧从生命中剔除,恐怕上帝之手都无法做到。朱光潜索性享受于充满悲剧的人生,出了“牛棚”,他每天去未名湖畔散散步,打打“自由式”太极拳,绕着图书馆走上一圈。“生活条件未必尽如人意,但一到晚上,与外孙们看电视时,他又像个孩子,不时嘻嘻哈哈,笑得很开心。”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坐在清末僵化体制里时,想象着自由;坐在国统白色恐怖里时,想象着民主;坐在“文革”窄小的“牛棚”里时,想象着文化的回归。
在美的遐思中,即便你坐在黑暗里,还能始终温和。
(选自2013年8月13日《芒果画报》,有删减)结合全文,说说朱光潜“温和”性格的具体表现。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为了自由理论而出走武大与“决定放下自由主义”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果园城
师 陀
这个城叫“果园城”,一个假想的中亚细亚式的名字,一切这种中国小城的代表。现在且让我讲讲关于它的事吧。我是刚刚从车站上来,在我脑子里还清楚地留着那个热情的,有满腹牢骚,因此又总是喋喋不休的老人的面貌。
“你到哪里?”当火车长长地叫起来的时候,他这样问我。
我到哪里吗?他这一问,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从旅途的疲倦中,从乘客的吵闹中,从我的烦闷中唤醒了我。我无目的地向窗外望。这正是阳光照耀的下午,越过无际的苍黄色平野,远山宛如水彩画的墨影,应着车声在慢慢移动。
“到果园城。”我答应着,于是就走下火车,走下车站来了。
现在你已放明白,在半小时之前还没有想到我回在这里停留;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于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我有几天空闲时间,使我变更了事前准备好直达西安的计划。
果园城,听起来是个多么动人的名字,可又是个有多少痛苦的地方呵!在这里住着我的一家亲戚。可怜的孟林太太,她永远穿着没有镶裷的深颜色的衣服,喜欢低声说话,用仅仅能够听见的声音;而这些习惯,就在她身上增加了神秘色彩。
“嘘!”她做一个手势,仿佛隔壁正有人在咽气似的。
“别邪邪许许的……”
于是她解说孟林先生的为人。
关于孟林先生我知道的很少;我只知道他是严厉的人,曾在这里做过小官,待孟林太太极残酷,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后来他便因为这个缘故抛弃了她。现在你知道这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了。当我小的时候,我父亲每年带我给他们拜年;后来我入了学校,父亲老了,我仍旧奉命独自来看她们。她们家里没有男人,找到了之后,又奉着孟林太太的命令,去看和她们有来往的本城的人家。
然而我多少年没有来过了呀!自从父亲死后,已经三年,五年,七年——唉,整整的七年!
我在河岸上走着,从车站上下来的时候我没有雇牲口,我要用脚踩一踩这里的土地,我怀想着的,先前我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土地。我慢慢地爬上河岸,在长着柳树以及下面生着鸭跖草蒺藜和蒿蓟的河岸上,我遇见一个脚夫。我闪开路让他过去;他向我瞟了一眼,看出我没有招顾他的意思,赶着驴子匆匆地跑过去了。他是到车站上去接生意的,他恐怕误事,在追赶他已经错过了的时间。你怎样看这种畜牲?它们老是很瘦,活着不值三十块钱,死了不过两块。但是应该赞美它们,赞美这些“长耳公”们,它们拉磨、耕田、搬运东西,试想想一匹驴子能替人做多少活呀!
现在他们正到车站上去。在车站上,偶然会下来再外面作客的果园城人,或一个官员的亲戚——他是来找差事的、打秋风的,刮果园城的厚地皮的,再不然,单为了游览散心看风光来的。
我缓缓向前,这里的一切全对我怀着情意。久违了呵!曾经走过无数人的这河岸上的泥土,曾经被一代又一代人的脚踩过,在我的脚下叹息似的沙沙发出响声,一草一木全现出笑容向我点头。你也许要说,所有的泥土都走过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这里的黄中微微闪着金星的对于我却大不相同,这里的每一粒沙都留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你曾看见晨曦照着静寂的河上的景象吗?你曾看见夕阳照看古城野林的景象吗?你曾看见被照得嫣红的帆在慢慢移动着的景象吗?那些以船为家的人,他们沿河顺流而下,一天,一月……他们直航入大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他们从海上带来像龙女这样动人的故事,水怪的故事,珍宝的故事。
唉唉,我已经看见那座塔了。我熟知关于它的各种传说。假使你问这城里的任何居民,他将告诉你它的来历:他是在一天夜里,从仙人的袍袖里掉下来的,在很久很久,没有一个老人的祖先能记忆的时候以前。你也许会根据科学反对这个意见,可是善良的果园城人都有丰富的学问,他们会用完全像亲自看见过似的说法,证明这传说确实可靠。
“这是真的,先生。”他们会说。“果园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请分析小说中孟林太太的形象。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表现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有人说是表现对过去痛苦生活的纪念。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少章诗学思想构成论析
许伯卿
①时少章,生活于宁宗,理宗时期,是一位著述宏富的饱学之士,其诗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共20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但后人笺释批评者极少。而时少章不厌其烦,在每卷后均写有评语,足见其对该诗选的重视和用心之殷。仔细品读时少章《书唐百家诗选后》中的评语,我们就可以把握时少章诗学思想的精髓。
②时少章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学批评中“文如其人”命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其一,人品与诗品的不一致性。时少章作为一名理学家,不免要首先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但他能从诗学本身出发,采取比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辩证地看待为人与为文。这是他高出一般人的地方。他一方面坚持认为人品高于诗品,另一方面又不以人废诗。他在《书唐百家诗选后》卷一评薛稷诗云:“薛稷诗,明健激昂,有建安七子之风,不类唐人,其字伟丽亦称之。不自珍惜,附丽匪人,至污斧质,为士君子所戒。有才而无学,良不可哉。”认为薛诗品高而人品卑。其二,性格和风格的不一致性。一般人认为作者的性格和风格是一致的,但时少章在阅读中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在《书唐百家诗选后》卷二十评吴融,韩屋诗云:“子华,致光,著名晚唐,俱直翰菀,以文章领袖众作。方昭宗时,群邪内讧,凶顽外擅,致光间关其间,执义弥坚,如不草韦昭范诏,凛然有烈丈夫之气,非子华所能及也。然其诗过于纤巧,淫靡特甚,不类其所为。或言《香奁集》和凝所作,误归之致光,岂信然邪?”韩屋性格刚烈而诗风纤靡,甚至使人怀疑《香奁集》非为其所作。
③时少章十分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他在卷十一评长孙佐辅诗时说:“文章尚论其世,长孙佐辅贞元前人,要为有一种风气。”可见时少章十分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他在卷四评王建等人诗云:“自储光羲而下,王建,崔颢,陶翰,崔国辅皆开元,天宝间人,词旨淳雅,盖一时风气所钟如此。元和以后,虽波涛阔远,动成奇伟,而求其如此等邃远清妙,不可得也。”时少章或从时代角度揭示风格的成因,或就时代层面指出品格的杰出,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识。
④时少章在师承与独创的关系上,重视个性和独创。师承是古代文化流传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思想和个性的不同,师徒之间自然会存在种种差异。但人们却习惯于用师门、宗派等成见和框框来概括、评价或规范人物,而忽视其个性和独创。时少章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并且提出明确的主张。《忆唐百家诗选后》卷十二主伙,杨巨源学习元、白,却保持或开创了自己清新明严的个性或风格。时少章的观点使我们对“师承”一词的涵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好比相马不是看毛色,研究某人的风格也不是去看他的老师是谁,应着眼于他本人的个性和独创。
⑤“删其繁密,取其精邃”,主张以精品立足。时少章说,作品的流传靠质量而不靠数量。质量是什么?精邃。什么叫“精邃”?精深也。语言精工、格律精严,意味深长、意境深远;精侧重于形式,邃侧重于内容。风格慷慨激昂也罢,清新流丽也罢,符合“精邃”这个标准的才是上乘的。他是这样要求别人的,也是这样要档主自己的;他的创作固然是“峻洁精工,法度森严”,而他编辑自己的诗文集时更是“料简十分之一尔”。文章千古事,时少章认为,作品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这是儒家“立言”观的典型反映。
⑥就现存作品看,时少章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理论主张也是高度一致的。这对批评家来说是尤其难得,吴师道盛赞他“岂唯雄视吾郡,盖一代之伟人也“,是有根据的。姑俟来日论之。
(选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2卷第3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共20卷,卷卷都有时少章写的评语,因此后人笺释批评者较少。 |
B.时少章作为一名理学家,却能从诗学本身出发,辩证地看待人品与诗品的不一致性,不以人废诗。 |
C.时少章不仅从时代角度揭示作家风格的成因,而且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照,给人经史的认识。 |
D.人们习惯于用师门、宗派等来评价作家,而忽视其个性和独创,因此,时少章认为,作品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 |
E.时少章不仅诗学思想丰富,而且就现存作品看,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也是高度一致的。下列能作为时少章“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学批评中‘文如其人’命题”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杨巨源学习元、白,却能保持或开创了自己清新、明严的个性或风格。 |
B.明代英雄于谦为官刚正、果敢、英勇,而其诗却每多温丽之词。 |
C.薜稷才学兼佳,不为恶势力所屈,为君子所仰,其诗亦明健激昂,多人仿效。 |
D.崔颢为人豪放,其诗词旨淳雅,邃远清妙,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
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归纳时少章的诗学思想。
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你不信任我
[俄]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会……”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吗?”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楚。”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是坏的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呢?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记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证件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身份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 他答道,“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您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您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7条第2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您的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说,“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没什么……他溜不了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小说情节单一,但情节的展开与推进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对话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结合文本,试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出人意料,颇具特色;也有人认为在“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处结尾更好一些。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灾难美学
①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类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沉重打击,如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的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②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的发生,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等,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查灾情,安置灾后。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被翻转了。
③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
④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这就导致每次灾难的发生,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巨大的苦难,道德性的提升与努力,每次似乎都是从零点出发。即便如此,灾难过后,我们还是常常容易被自己的道德努力所感动。
⑤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
⑥在传统社会,巨大的自然灾难,往往含蓄地告诫、警示统治者的“政治之恶”,所以才有罪己诏,普通人面对灾难,则在苦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不可知的大自然的敬畏,因敬畏而生谦卑与自省意识。
⑦而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负与浅薄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⑧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的自主性与可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技能力。
(有改动)下列关于“灾难美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 |
B.灾难发生后,灾民成为了这场悲剧的配角,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就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 |
C.灾难面前,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进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遗忘灾难的做法,其实是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
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使我们对具体的个人的苦难,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述了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的相关表现,与第①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灾难美学的本质。 |
B.第③段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应感同身受,理解苦难;第④⑤段语意一转,叙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持久的、媚俗的表现。 |
C.第⑥段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们因敬畏自然而有谦卑和自省的意识;第⑦段表达了“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 |
D.第⑧段点出意志主义是政治美学和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意志主义强调应与自然为友,注重自我反思。 |
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不应遗忘灾难,而应该正确地面对灾难,对待灾民。 |
B.“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缺乏的道德激情。 |
C.一次次的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与省思,却反而一次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
D.人性包含着向上提升与向下陷溺的可能,因而,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