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
前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设备不同 | B.建筑材料不同 |
C.主要动力不同 | D.交通工具不同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对中国最长远的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
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 |
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
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 |
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
《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