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
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 |
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
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 |
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
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英国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
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 |
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希腊成为俘虏以后,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罗马与希腊相似的国情使二者文化相似 |
B.罗马法的发展体现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
C.罗马文化风格与希腊文化风格完全契合 |
D.罗马共和国选择了与希腊相似的政治体制 |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