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
|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
|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
|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
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A. |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
| B. |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
| C. |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
| D. |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 |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
| B. |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
| C.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 D. |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 |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 B. |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
| C. |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 D. |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④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 |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
| C.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 |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