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 D.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 A.“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 ” |
|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D.“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 B.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
|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主要是在( )
| A.戊戌变法后 | B.辛亥革命后 |
| C.国民革命后 | D.五四运动后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
|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
|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
|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