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反对铺张浪费正成为全球性潮流。在中国,餐桌消费由来已久。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泛泛给每个中国人强扣一项浪费粮食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公款吃喝才是浪费的大头。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拿公权开刀,堵住公款消费的通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
材料三: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餐馆一般不设包间,甚至总理、部长也得都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餐。政府不能随便请客吃饭。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即便是普通宴请,也要首先填写请客申请表,详细说明请什么人、大概价格、请客目的。
(1)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2)请你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就减少乃至杜绝餐桌浪费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其政治生活依据。
(3)试分别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氏族制度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郑州市交通问题,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编制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该《规划》于2008年8月21日,正式提请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由现在的12%提高到2020年的35%—40%。。
结合材料说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的哪些知识?

材料: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治学依据。(12分 )

材料一: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2008年1月—9月,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10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为了尽快扭转这一趋势,中央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材料二:2009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事关民生,将成为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据预算,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合计728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原因。(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某班组织学生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次别
时间
增加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
1988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第二次
199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三次
1999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四次
2004
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

研究
结论
修宪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行宪法的4次修改可以看到,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月谈》载文指出,“征服自然“是一个流行了几十年的响亮口号。在那个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年代,靠着这个口号,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业绩,绘就了一幅幅移山填海的华章。
材料二:近年来,随看生态失衡造成的各种环境灾害接锺而至,大自然不断地向人类敲响警钟,人类是自然之子,而不是什么“征服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们今天应当树立的环境新观念。
结合材料说明,人类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