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 |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
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幸福指数,是用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某学者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这说明( )
A.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 | B.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
C.正确的价值判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 D.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 |
2010年3月2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响应。据此回答32-33题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