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一片繁荣。尽管如此,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等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有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会发生与美国同盟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增强……美国再也不能像二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各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在材料二图1中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哪些时段。要反映图1的相关信息,还可用哪些形式?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进入70年代后,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像二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对西欧发号施令。
(4)材料二中人物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首富与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九年级某班的同学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采用了如下方法,请你也参与其中,学习并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慕尼黑会议前,丘吉尔对张伯伦政府推行的政策进行了尖锐批评:“如果在纳粹武力威胁下投降,不仅不会给英法两国带来和平和安全,反而会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加危险。”“受到威胁的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而且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事业。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换得安全,实属误见。”
材料二 2010年5月9日,俄罗斯隆重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2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了庆典。《人民日报》报道:“感天动地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把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从血火搏杀的欧洲战场,到逐岛争夺的太平洋战场;从同仇敌忾的亚洲战场,到大漠硝烟的非洲战场……世界各国人民为捍卫和平,奋起反击法西斯侵略……”
材料三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四2011年5月21日,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日本宫城县名取市和福岛县福岛市灾区,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灾区民众表示诚挚慰问。温总理说:“我们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说,我们绝不会延续仇恨。”
(1)下图体现的是二战的阶段和标志事件,请填充图表内7个空白处。
(2)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丘吉尔批评的是什么政策?之后发生的哪些史实印证了丘吉尔的预见(画线部分)?由此分析“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3)举一个例子说明苏联和中国曾团结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4)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温总理“绝不会延续仇恨”的讲话,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今天的和平?
1919~19 22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安排一战后的世界秩序,耍尽种种手段,最终形成了一战后的国际体系。请简要回答关于一战后国际体系的几个问题。
(1)一战后国际体系的名称是什么?是通过哪两次会议建立的?
(2)在这一体系形成过程中,你知道哪些条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3)用简要的语言评价一战后的国际体系。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材料三 下图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四 我们美国政府正在打一场伟大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反对贫穷与经济不景气……我们正在挽救伟大而珍贵的政府。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为什么说改革使俄罗斯发生了转型?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3)出现材料三1921年—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变化的趋势与苏俄(联)哪一项经济政策有关?该政策有何创新之处?
(4)材料四中所说“伟大的战争”指什么?打这场“战争”罗斯福采用什么方法?
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轨迹,但也打破了人类生活的宁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材料二: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第一次世博会,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在展厅中的千百台机械轰鸣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材料三:1870-1913年……德国(工业)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秋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划分殖民地。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的加速了航空兵的发展,无线电的广泛使用也使译码技术有了飞跃发展。汽车运输的大量运用使军队的快速机动能力明显提高。这场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四年间共造成约1000万的人丧生……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1)英国发明的“新生产方式”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崭新的生产方式”对英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发展历程,说说1876年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 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什么现象?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主要目标是什么?以英国和德国为核心分别形成哪两大军事集团?
(4)材料四中各种新技术广泛用于一战,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认识?一战后形成怎样新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