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3月12日,南京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4+4+4+2=18分)
材料一:……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这一事件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共方面派谁出面调停此事?
(3)材料二中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4)在上述两事件中,国共双方分别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
(5)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4+4=12分)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指什么?(4分)
(3)中国近代百年沧桑,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特征。从百年沧桑巨变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 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 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 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说明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
(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
(1) 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 说明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3) 两则材料的含义
(4) 假如你是唐玄宗时期,参加殿试,他会考你哪方面能力?这个措施对文化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