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上,我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战后世界文明的竞争与合作”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请你参与此次活动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⑧
⑨⑩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5)结合材料归纳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遭受厄运,也能点燃希望的火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信念的引导]
材料一
[信念的力量]
材料二“等到那么一天我有机会打击奴隶制的时候,我一定把它彻底打垮,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请问:
(1)图一所示文献的发表有何意义?图二所示的歌词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2)材料二中的 “我”是谁?他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什么障碍?
(3)材料三中“改革”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美国的战争和日本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如图,英国科学博物馆展出的两个文物。
材料二英国控制着100万匹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械化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进出口货物价值达1.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发达地区生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请回答:
(1)请指出图一和图二两台机器的发明者分别是谁。
(2)请分别介绍以上两台机器在工业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冷战思维引入亚太……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泠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你能判断出这是什么计划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协助西欧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么评价“美苏冷战”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