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重庆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盐、铁实行官管,由政府垄断。
——摘编自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对盐铁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的目的
(2)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这一体制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
(4)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女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流行于英国19世纪初的歌曲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中织布店的没落主要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此后生产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示意图是谁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什么问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部历史文献的内容?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该文献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体现的是什么场景?它的颁布标志着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是哪部历史文献?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
材料二:位于巴塞罗那的哥伦布纪念碑是为纪念航海家哥伦布而建,碑顶上是哥伦布的雕像,基座四面刻有碑文和浮雕,完整的记录了哥伦布航海的全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达·芬奇”在哪一事件中被称为“巨人”?请写出两个他在这一时期绘画方面的代表作品。
(2)材料二中提到的哥伦布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哪一重大发现而建造的?请你列举出与他处于同一世纪的中外航海家各一位?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
材料二:“通过抽签,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级官职;公民大会决定国家一切大事,任何公职人员不能专权,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广泛参政。”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奴隶制分别是什么地区的?
(2)材料一内容的出自于哪部法典?它的发现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的“国家”指的是哪一城邦国家?这个“国家”在谁当政时期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读史有感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为“绞肉机”说明了
什么?
(3)写出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
(4)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