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840万人的伤亡人数相比,这次大战(二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地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二战中大量人口“被残忍地杀害的”的史实。
材料二 德国对历史上曾经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罪行都有深刻的认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对受害国人民都有一种深重的历史负罪感,并对被害国人民进行赔偿。同样是二战的主要发动国,日本却是右翼言行频出:近年来,每年都有一些政府要员参拜供奉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首相发表“日本殖民侵略定义未定”等言论。
(2)概括材料二中德、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罪行的态度。
材料三 2014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决定,2015年双方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
(3)请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中俄两国共同举办庆祝活动的历史原因,并举史实说明。
(4)请你对今年中国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发表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40年,革命开始。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18世纪60年代,又开始了一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通过和平变革彻底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材料二 1775年,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3年,赢得独立。1787年,制定宪法。
材料三 1789年,大革命开始,不久颁布了《人权宣言》。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1794年,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结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生在该国的两场革命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此次战争中最重要的领导人是谁?《独立宣言》与《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相比,其显著区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中大革命的原因及意义。
在意大利中部的阿诺河畔,有一座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鲜花之城”佛罗伦萨。14世纪,这里发展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当时,这里的豪商巨贾,竞相招引吸纳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经过长期发展,这个城市哺育了众多的文艺复兴巨匠,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的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面图片所示作品,其创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2)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其原因有哪些?
(3)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复兴逐步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这一史实出现在什么时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具有阶段性特征。于是各探究性学习小组分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请你也来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探究过程
第一小组:(1)1919—1949年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探索出的正确道路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一年,苏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2)1929年—1933年,当资本主义世界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时,中国和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
第二小组:(3)在1949—1979年的阶段中,梳理完重大事件后,认为在1978年有一件大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请你说出这件大事的历史意义。这一阶段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
第三小组:(4)1979—2009年:想给学习活动明确一个主题,你觉得在“民族独立”、“曲折发展”、“和平崛起”三个词语中,哪一个最贴切?
任务二解决问题
(5)请结合史实论证下面观点。
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任务三思考感悟
(6)完成本题的探究任务后,把你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材料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中期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工程师”、“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民族反抗”、“ 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这一年,英国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中英国人口 “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原因使社会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别从“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民族反抗”三方面,举出这一时期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3)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科学巨著是什么?这部著作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4)归纳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材料一著名长城学者罗哲文指出:关于长城的功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然而,长城还曾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对外开放功用。从秦朝开始,长城和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报警系统,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域内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汉代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使节往来,商旅往还都是走的这条大道。长城成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屏障。————选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
材料二 1500年以前的历史实质上是欧亚大陆的历史。一条“丝绸之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在这条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把中国古代文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欧洲人能够多在15世纪末开辟新的航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葡萄牙国王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海员。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希望能够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香料等商品,对远洋事业很支持。15世纪时,东西方传统的陆路商路被阻断。哥伦布等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选自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
(1)依据材料一,归纳长城的功用。
(2)说出材料二中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4)综上所述,东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具备的共同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