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奇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竞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暇佚佚:放荡 |
B.大臣有为刘生谢者谢:道歉 |
C.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
D.集固拒之固:坚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而不治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B.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
C.则相与摘集文辞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D.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挟飞仙以遨游 |
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
C.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
D.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乱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且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拒绝署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2)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便:造福,使……获利。 |
B.未几,朝廷知法害民未几:不久。 |
C.庶有补于国庶:或许。 |
D.何正臣摭其表语摭:挑出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
B.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
C.①以诗托讽②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
D.①以虞水之再至/②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2)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苏轼“关爱百姓”的表现有哪些?请举出事例。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随园诗话》卷一)用斜线“/”给第①句话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选文中的“杨诚斋”是 朝(朝代)著名诗人 。
作者认为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选自《聊斋志异·种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乡人货梨于市货:货物 |
B.乡人咄之咄:呵斥 |
C.带叶荷肩头荷:扛 |
D.饭一茕独饭:给……饭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倏而花,倏而实从容徐步而去
B.丁丁良久,乃断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
C.丐于车前其见笑于市人
D.有以哉纳之而覆以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2) 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这篇短文中的“乡人”违背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而受到道人的惩罚?请简要概括。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用斜线“/”给第①句话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
“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贫儿学谄
嘉靖间,冢宰严公①,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进则崩角②在地,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补之;某给谏缺,某补之。”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
少间,檐瓦窣窣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③百结,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贼,乃丐耳!”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窾要④,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授,钱坚不许。因思相公门下,乞怜昏夜者,其媚骨佞舌,当什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之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众唯唯。因宥其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上云。
铎曰:“张禄师严冢宰门下,若严宰门下又何师?曰师严宰。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异哉张禄,乃又衍一支。”
(选自清沈起凤《谐铎》)
【注】①冢宰严公:吏部尚书严嵩。②崩角:指叩头。③鹑衣:喻指衣衫破烂。④窾(kuǎn)要:要害或关键之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儿义子,纷来投谒谒:拜见 |
B.众又叩首谢谢:谢罪 |
C.命执付有司有司:主管官吏 |
D.倘蒙见宥宥:宽恕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成而归②黑质而白章 |
B.①小人非贼,乃丐耳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小人虽有所得②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D.①当什倍于钱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
(2)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之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请简要概括张禄偷窥的原因,从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