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近俯雉堞,远村落:闻名,著称
B.晦而即明:拒绝,摆脱
C.既矣,复思其义曰: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婴:缠绕,萦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0070214

 

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B.畊渔犁楫之具,纷披坻窪             龟玉毁椟中
C.当其私所障时                       然此可智者道
D.而通牖者耶                         余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②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 ,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 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温慎 予人 B. 向者仆 期足下之心 成,则可待乎

C. 有国者成败废兴 远而无所至极邪 D. 能不亡失 恩念至也 吾尝终日 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辫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②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 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与

B.耶

C.乎

D.尔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和靖诗歌具有深远美好的意境。

B.林和靖诗歌平和醇正、宁静澹远。

C.林和靖的诗歌意在针砭朝政弊端。

D.林和靖在诗歌中寄托了闲适心情。

(3)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4)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5)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 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 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

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 力也,世以此多焉。 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②世以此多焉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圣惧,自免   

A.赦免。B.逃脱。C.解职。D.谢罪。

②系庐江    

A.扰乱。B.拘禁。C.归属。D.牵连。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 

(5)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    

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

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

(6)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