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B.诚宜开张 圣听 |
C.不宜妄自菲薄 | D.叹息痛恨于桓、灵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之水陆草木之花 | B.试用于昔日叹息痛恨于桓、灵 |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塞忠谏之路也 | 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不知而不愠 |
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身世经历,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成语,使下面这两句构成七言对偶句。
为报恩 , 因扶汉 。
学习此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芙蕖
﹝清﹞李渔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②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③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④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⑤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请备述之: (2)芙蕖则不然:
(3)及花之既谢: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文中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说明,请仔细阅读,摘录词句完成芙蕖的生长过程。
荷钱出水之日→ →→花之既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悉如外人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寻向所志()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垂髻”指。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4分)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夙夜忧叹④ 斟酌损益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
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仿佛若有光:②土地平旷:
③无论魏晋:④辞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下列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乙文对诸葛亮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