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 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19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纷纷出现环境污染,德意志开始了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德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 B.德意志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
C.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 | D.欧洲国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 |
《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雅典司法程序混乱 | B.公民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
C.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 D.司法、监察与立法合一 |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 B.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下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为,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统一中国 |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
D.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当时实力弱小,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了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