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
|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
|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
|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 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
|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 C.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自有贯通处 |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 A.反对君主制度 | B.反对君主专制 |
| C.提倡尊君卑臣 | D.提倡格物致知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
| B.开始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
| C.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
|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
佛教主张出家,这明显有悖于儒家的孝亲伦理思想,但东晋高僧慧远却说:“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 A.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 B.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 |
| C.儒、佛两家思想相互对立 | D.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儒、墨、道、法究竟谁是谁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社会现实 | B.人与社会的和谐 |
| C.人的生命 | D.人与自然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