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粹主义 |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指的是 ( )
A.日本侵略加深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
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 )
A.创建中国同盟会 |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有着诸多相同之处:① 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② 走上独裁道路
③ 主持政局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外措施
④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