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朝鄂尔泰》
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始创立洋货行﹐又名十三行。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官府规定它的业务经营范围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表明它既是经营进口洋货又是经营出口土货的中介贸易商行。
清廷乾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乃是清廷实施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材料二 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
——以上材料均摘自互联网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广州十三行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对中荷两国造成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说……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两个东亚的不甘于屈居人下的国家的自救行为。
——陈悦《甲午战争失败是因中国不懂得拥抱世界》
材料二 宪法代表了国家的精神,国家的立场,国家的主义,国家的构造,国民的权利,是描述国家根干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透过日本宪法,就可以知道,在清日战争的时代,日本国家体制已经完成了向近代国家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而且开始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付诸于实践。
——《对话宗泽亚》(凤凰网历史频道)
材料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强兵为富国之本,强兵后的侵略对象就是中国,所以日本的富强,整个是建立在侵略中国的基础上,促成日本经济起飞的第一笔财源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的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剥削、侵略和残害中国的基础之上。
——石佳音《“台独”意识发端于甲午战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国的“自救行为”共同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日本宪法确立了什么样的“近代国家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的体制转型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谈谈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一切行业都看的很高贵……梭伦看到雅典贫瘠的土地不能维持不断增值的人口,所以非常注意发展手工业,使不从事农业的公民都操习二种行业……为了便利商业贸易的发展,统一度量衡制度,整顿货币。
——李天祜《古代希腊史》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与商鞅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2)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同影响。
(3) 据此谈谈你对两次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
英国 |
法国 |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 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 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民主进程中各自呈现的主要特点。他们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二 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谈谈美国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
材料三 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塞给袁一部他未参与制定的“宪法”,束缚其手脚。《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4)有人说“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政治是反映历史的一面明镜。下列材料均摘编自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二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材料三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材料四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领袖制”、“委员制”的理解。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谈谈宋代地方行政“就太差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不是地方政府”,这一制度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对比材料三、四,元、清两代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上述材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