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家本贫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帝尝梦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有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促中,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测,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语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半落髻。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景之乱,在京都寓:寄居
B.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恒:常常
C.文帝自北门出,仓卒中闇:短暂
D.随侯安都桃支岭岩下顿:驻扎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性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便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陈,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知:掌管
C.其作学也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菩,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文宗思之,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肌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问遗岁时钜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縢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注:①问遗:慰劳馈赠②竖:家童,童仆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政僻僻:荒僻
B.公权忠言匡益匡:纠正
C.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属:接连
D.缄縢如故縢:绳索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于佛寺见卿笔迹乃令公权题于殿壁
B.此浣濯者三矣不得公权手笔者
C.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以谏议知制诰
D.为勋戚家碑板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
B.皆别署货贝,日此购柳书
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
C.帝独讽公权两句
文宗只讽谏柳公权的两句诗
D.所宝唯笔观图画,自扃鐍之

他珍视的只有笔砚和书画,都亲自锁起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柳公权为人正直敢言,趁皇帝向他请教书法时加以讽谏,穆宗因此改过。
B.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声名远播,达官贵人甚至外夷都热衷于求得其作品。
C.文宗喜爱柳公权的人品、文采,更欣赏他的书法造诣,叹其可与书圣媲美。
D.柳公权醉心于书法,不看重财物珍宝得失,对家奴的盗窃行为也并不深究。

文言文中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说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文中内容,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不少于200宇)

阅读贾谊的《过秦论》(中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②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注:①元元,善良的,可怜的。②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养育,统治
B.强凌弱,众暴寡暴:残暴
C.周室卑微卑微:衰败
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罢:同“疲”,疲惫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废王道而立私爱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C.秦王怀贪鄙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令不行于天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实行暴政,所以秦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止,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实行仁政。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死亡。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篓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
B.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上:通“尚”,崇尚
C.邓艾缒兵于蜀中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D.使之狎而堕其中狎:亲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 )
①为将之道,当先治心。②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③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④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⑤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⑥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比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B.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D.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分)
(2)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摘自《新五代史》
[注]: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屏:屏退,使……隐退
B.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趣:通“趋” 奔赴、趋向
C.臣请待其既分请:请求
D.知友谦被难被:表被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延孝虽是亡命之身,但他熟谙兵法,洞察实事,他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生性耿直,性情暴躁,当位居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以军功自居,力劝郭崇韬用军法处置董璋。
C.康延孝虽立有大功,但恃功自傲,不满同僚,顶撞上级,猜疑朝廷对其不公,竟至公开谋反,最终兵败被杀。
D.康延孝本是前朝旧臣,“背梁投唐”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
⑵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 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