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的国家。胰岛素对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其合成过程如下: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岛素原的信号肽被切除,而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胰岛素和一个多肽C(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前胰岛素原可与__________试剂产生颜色反应,前胰岛素原水解所需的水中的氢用于形成___________。
(2)胰岛素分子由51个氨基酸经____________的方式形成两条肽链,这两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图中的______________相互连接在一起而形成。这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________。
(3)从理论上分析,胰岛素分子至少有________个—NH2,________个—COOH。
(9分)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受到惊吓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调节。
(2)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中枢,使机体产热增加。
(3)水盐平衡调节中,能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的有效刺激是。研究发现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受体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填“增强”或“减弱”),从而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称之为。
(11分)下图1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代表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CO2释放量在其他条件适宜时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1)图l中,过程①的H2O产生部位是。
(2)干旱时期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该植物叶绿体中[H]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3)当图1中过程③没有发生时,对应图2中的____点。
(4)若升高环境温度10℃,图2中B点的变化情况是。
【生物——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164),若在皮肤毛囊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可促进毛囊发育和毛发生长,显著提高羊毛产量。科学家将该基因导人羊胎儿的成纤维细胞核,成功培育出转基因克隆山羊。技术流程如下图,其中EcoR I、SaII、SphI为限制酶。
请据图回答。
(1)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应采用____(填限制酶名称)对质粒和含绿色荧光基因的DNA片段进行酶切,再经相应处理形成重组质粒。其中绿色荧光基因的作用是____。
(2)要使VEGF164在皮肤毛囊中表达,须将它与羊绒蛋白基因的____筹调控组件重组起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图中①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的方法是____。将导入成功的细胞核注入到去核的卵母细胞构成重组细胞,培养成早期胚胎,经图中②____技术可培育成转基因克隆山羊。
(16分)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植株紫色基因(B) 对植株绿色基因(b)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玉米非糯性品系的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品系的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非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和糯性紫株三个纯种品系供实验选择。请回答:
(1)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应选择非糯性紫株与糯性紫株杂交。如果用碘液处理F1代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2)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如果要筛选糯性绿株品系,需在第______年选择糯性籽粒留种,下一年选择______自交留种即可。
(3)用X射线照射亲本中非糯性紫株玉米花粉并授于非糯性绿株的个体上,发现在F1代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这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区段缺失导致的。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
①在上述F1代绿株的幼嫩花药中观察到下图所示染色体,请根据题意在图中选择恰当的基因位点并在位点上正确标出F1代绿株的基因组成:
②有人认为F1代出现绿株的原因可能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导致F1代绿苗产生。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F1代绿色植株与亲本中的______杂交,得到种子(F2代);
第二步:F2代的植株自交,得到种子(F3代);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代植株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___,说明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没有发生第6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若F3代植株的紫色:绿色为______说明花粉中第6染色体载有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M对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
实验操作 |
蓝色消失 时间(min) |
||||
叶绿体 悬浮液 |
试剂1 |
试剂2 |
光照强度 |
CO2 |
||
甲 |
5ml |
0.1%DCPIP溶液5~6滴 |
细胞等渗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
3KLx |
未通入 |
30 |
乙 |
5ml |
Y |
60 |
|||
丙 |
5ml |
细胞等渗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
1KLx |
65 |
||
丁 |
5ml |
Y |
120 |
(1)分离细胞中叶绿体的常用方法是。实验乙、丁中Y为,用细胞等渗溶液取代清水配制M溶液的目的是。
(2)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相关气体产生的具体部位是。因未通入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所以气泡不能持续产生。
(3)本实验的结论有: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