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严复指出:“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由此可见,严复认同的“自强”路径有
①学习西方科技 ②推翻君主制度 ③提高国民素养 ④倡导民主科学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综合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发现有如下一些信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5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 B.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 C.错误决策下的浮夸风 | D.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所致 |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不能反映出当地
| A.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
|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D.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1924年年底,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曾经流行“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一类竹枝词。据此判断,这类竹枝词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共交通和社会意识而言是
| A.无效和不可靠的,因为它是文学家的调侃之作 |
| B.无效但却可靠的,因为它不是官方认定的资料 |
| C.有效但不可靠的,因为它不是史学家做的记载 |
| D.有效且较可靠的,因为它是当时人的原始反应 |
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我们从这两枚火花中得到的最主要启示是
| A.火花设计精美,印刷精良 | B.中国近代火柴业称雄世界 |
| C.爱国精神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所谓现代化,首先是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系统,……这个社会结构机体的改变,光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和兴办实业,是不能成功的;光经济改革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和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并行来相辅相成,现代化才有可能。”最早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 | D.洋务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