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0年,中国全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日本,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才由美国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孙力舟《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材料二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摘自(《中国经济网》《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 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基尼系数已超过0.5,(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易鹏《对GDP超日要有清醒认识》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英在经济结构上有何显著差异?从清朝自身落后性看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追求怎样的经济发展之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联解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546年,时年18岁的戚继光听闻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5年赴任浙江后,戚继光前往金华、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并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鸳鸯阵,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炮、兵械、战舰等装备。嘉靖、万历年间,在人民的支持下,戚继光率戚家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当重用戚继光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死后即被弹劾免职,回乡后不久病死。他撰写的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被收录《四库全书》。相传戚继光曾率军于中秋之夜抗倭获胜,次日军民补过中秋佳节,至今浙江台州一些县市仍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戚家军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的“继光饼”,仍是今天闽浙沿海一些地区民间常见的面食。闽浙鲁一带还设有戚公祠或纪念馆。
——摘编自《明史·戚继光列传》白话译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世纪念戚继光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6年内塔尼亚胡执政后,以色列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2000年7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沙龙政府上台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张淑清《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达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双方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中共成立后20多年革命斗争中,党内先后出现的错误使许多人对真假马克思主义还分辨不清……抗战以来共产党员由4万多人猛增到80多万人,大批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和与中共意见的重大分歧,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惨重损失,为避免重蹈覆辙,毛泽东决心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因此,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当时摆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延安整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形势比较稳定,同时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正确思想逐步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因而在1942年2月毛泽东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的整风任务,并阐明了整风的宗旨和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同时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广泛、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摘编自卢毅《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缓解政治人才危机,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一人”,公元前128年又下诏: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形成的天子对策(策试)制度,初选名单由武帝审核,并亲览对策,最后决定等第。还批准了博士弟子每岁课试的方式——射策:试题写在简策上,由试者投射取而答之,按答题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分授不同官职。同时武帝打破了商人不能为官的旧传统,并特别注意选拔重用精通农业、商业、水利、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能够长治久安,应该说与汉武帝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摘编自王国民《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
唐太宗即位之初,百废待兴,曾说:“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中郎将常何所陈二十余事,很有见地,太宗一问,方知是常何家的食客马周代写,一连四次派人催促急见马周,面谈深喜,即令入直门下省,旋任监察御史。“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不计前嫌,宽宏大度,授魏征谏议大夫职,信任有加,为左右近待。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贞观年间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贤相良臣。
——摘编自基督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与纳谏气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唐太宗用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唐太宗用人制度改革的共同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
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
官衔或实职
创办和参加投资的企业数
张謇
官僚
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
27
祝大椿
买办
二品顶戴花翎道
8
朱志尧
买办

8
沈云沛
官僚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13
严信厚
官僚
道员
14
宋炜臣
商人
二品顶戴候选道
7
李厚佑
商人
郎中、议员
8
许鼎霖
官僚
二品顶戴候补道
10
周廷弼
商人
三品御候补道
8
楼景晖
官僚
四品御候选州同
3
曾铸
商人
花翎候选道
3
朱畴
官僚
道员
7
张振勋
华侨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11
庞元济
官僚
四品京堂
6

(注:表列14人,共占有企业136家,其中1895年之前设立4家,1895—1900设立23家,1900年以后设立109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所拟定的主题及原因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