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