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葜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
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阅读议论文,完成小题。(12分)
做人当有底气
桑林峰
①近来读《乔布斯传》,深深赞叹于乔布斯那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强硬的管理风格。在内,乔布斯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方式经常受到同伴们的质疑和反对,在外,苹果公司和IBM、微软等公司的竞争硝烟四起。但是乔布斯就是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令同伴和对手所折服。这不由得使人感叹,做人当有底气。
②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缺少人缘,这就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
④那么,底气从何而来呢?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规守纪、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曲意逢迎,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采。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西汉的强项令董宣,秉公执法,杀死了湖阳公主的亲信。皇帝让他向公主道歉,他宁死不从。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才能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⑥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庄子》里的郢人能够挥动斧子,削掉别人鼻尖上的白色粘土,是因为他有多年的刻苦训练;。可见,只有拨冗潜学,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做到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⑦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屠格涅夫说过:“自律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⑧总之,做人当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原文有改动)请在下面横线上抄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文章开头先举乔布斯的事例,有何作用?(3分)
本文第②段首先指明 ;接着第③段论述了;
然后第④段分析了。(3分)文章第⑦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请给文章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阅读理解。
“极寒天气”会来吗?
①最近,一位波兰学者预测欧洲2010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国家也可能会出现寒冬,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那么,今年的“极寒天气”是否真的会来呢?
②这位波兰学者认为,在“拉尼娜”活动的影响下,来自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并且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有过去的一半,无法发挥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作用。而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但是,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有点儿的意味。这位学者仅仅依据单一影响气候的因素预测未来气候的趋势,显然是对气候系统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刻认识的表现。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大气、冰雪、岩石、生物、水五大圈层,甚至还包括了人类活动。
③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墨西哥湾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墨西哥湾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④另外,“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 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⑤当然,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⑥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2000至2009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近年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
⑦因此,今年将有“千年极寒”的说法不能。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三项填入第②、③和⑦段三处的横线上,合适选项依次为:(只填序号)
A.王婆卖瓜 | B.一言以蔽之 | C.瞎子摸象 | D.风马牛不相及 |
第①段中划线字“此”指的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第④段画线句除了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以外,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作者认为今年“千年极寒”不可能出现,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分析:
(1)先写
(2)再写
(3)最后写全球正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每条答案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选择阳光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青年博览》)阅读文章,说说题目“选择阳光”的含义。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生活经历。
老人身上的哪一点打动了你?如果你今天遇到了这位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阅读《北京声音》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车流拥堵已经到了新车上牌将议价收费的程度。①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西大望路,北京CBD核心地区之一。五星级酒店与高级购物中心林立丛生,沿街面折扇般打开,每一折都是日光粼粼的玻璃大厦。那天下午,我沿着北京特有的、斜坡极长的行人天桥走至整个景象的中心,忽然发现,没有声音。
汽车几乎无声无息地从天桥下穿过。马路两旁,闲人和忙人都不作停留,路面经常是空的。桥的这一边,还有旧工业厂区的遗存,铁门锁着,红砖楼深处阒无人声,只有高耸的烟囱,静静喷吐着白烟。白烟以上,是一片澄澈,舒缓,透明,凝固的天宇。
大音稀声。这静,它轻松自在,风也刮不散。它似坐着秋千,回荡半空中,仰望着更高的深处,承接宇宙。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
我们所知的北京人最常见的问候“吃了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吃了,一碗小米粥,俩馒头,搁碟咸菜,完事,您哪?”
这是晚饭,中午呢?
“拍黄瓜,一碗炸酱面,解决,百吃不厌。”
说话的人微笑,自得,骄傲,能“将就”,不“事儿”,特“简单”,是值得炫耀与交流的谈资。
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我有缘见过的一些北京籍或很早就生活在北京了的文化人,身上都带着静气,不说大话,偶露峥嵘。若由着性子谵妄,恐怕自己心里先觉着了“没意思”,与这座城市很相当。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同样是报时钟,北京也迥异于上海。
我住的地方,就在北京火车站附近,在高楼上,隔着一截明城墙,能看见编好组的火车宛如慢镜头般进站。
生活在火车站钟声的领空下,早晨,中午,傍晚,慢悠悠的《东方红》的乐曲声,像是从天际涌来的一线潮,牵引着听觉。因为播放的节奏偏慢,原本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听来竟然梦幻而古典,又因传播介质——空气——的变化,它有时明亮,有时迟缓,或许又因为时辰的不同,中午的时候庄严辽阔,傍晚则苍茫若失。糊涂的阴沉的下雪天,钟声闷闷的,却传得远,余音萦绕在将暗未暗的城市的眼阖里,让人们渴望回家,回到厚实的门帘裹住的又黑又静的夜里。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②这些曾经的声音,不仅属于那段历史,而且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因此,去年首都博物馆将“北京”声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予以展览,确实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吴越《文汇报》有删改)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北京的静”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造成“北京的静”的原因有哪些?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句①运用比喻修辞,将北京声音低微、细小、很快消失的特点写得细腻生动、真实传神。 |
B.文中写北京火车站的钟声是以静写声,写出了钟声的梦幻与古典。 |
C.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北京的声音写了北京的景、北京的人、北京的历史。 |
D.本文作者感悟到了北京的静,并告诉人们要学会闹中取静,以求得心灵的安宁。 |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②的理解。
文章结尾说:“首都博物馆将“北京”声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予以展览,确实是颇有见地的。”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成为非物质遗产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它们作为非物质遗产有何意义?
链接1:“北京声音”的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声音文件,有唱京剧,二胡,鸽群,蝈蝈,胡同的清晨,空竹,拉胡琴,驴,磨剪子磨刀,鸟鸣犬吠,清扫寺院,寺院钟声等。但有人认为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链接2:“香炒热白果,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糯又糯。”在当年常州狭小的胡同里,这样带点苏南小调风味的叫卖声,吸引着人们争相购买炒白果。可如今再想听到这原汁原味的叫卖声,却很难了。70岁的常州民俗爱好者瞿鼎滋就专门收集整理常州地区的各类叫卖声,五年时间收集了近百种。其中有茅山的竹喇叭、端午的老虎花、灶王爷的轿子、芦墅的熟菱、西横林的蝴蝶籽黄瓤的西瓜、集市中的“小热昏”……瞿鼎滋到各个社区去进行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年轻人听后感到闻所未闻,新鲜好奇;中年人听后感到似曾相识,勾起了童年的回忆;老年人听后倍感亲切,拂开了历史的风尘,瞬间打开了思绪的闸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11分)
可爱基因的陷阱(冯志华)
①脑袋圆圆、眼睛眨眨、脸颊胖胖、四肢肉肉,再加上举止笨笨,婴儿的这些特征,相信任何看到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爱之情。
②放眼自然界,人类对后代的抚养最为艰难。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二十几年如一日的爱与精力的付出,才能使其自立于社会。婴儿长得那么可爱不是为了获得大人的爱,而是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幼年阶段是人生长最为快速的时期,脑袋圆圆是为大脑的成熟预留空间;四肢肉肉是为身体的生长留有余地;而举止笨笨则是因为小孩对自身肌肉的控制还不太娴熟。
③虽然婴儿的可爱特征并非有目的地进货而来,但这些特征让成人心生爱意,这种感觉却是进化的结果。进化学家猜测,对那些具有可爱特征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有意愿去保护和照顾。
④《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报道了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为进化学家的猜测找到了神经学上的证据。在试验中,科学家让受试女性看一些可爱的娃娃照,同时用核磁共振像扫描受试者的脑部。研究发现,娃娃照中的可爱特征越多,这些女性大脑中的“奖励中枢”就越兴奋。此前研究者观察到,这一区域也可以被性、美食或可卡因类药物所激活。因此他们认为,人类“育婴冲动”的动力源泉正是“奖励中枢”产生的欣快感。
⑤这些欣快感的威力如此之大,甚至能让人归还捡到的钱包。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者在爱丁堡的大街上随机丢了240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不过装有钱包主人的地址信息。根据分组的不同,钱包里还分别放有婴儿、小狗、全家福及老年夫妇的照片。经统计,最终有42%的钱包被归还,但婴儿照片组的钱包归还率高达88%,而小狗照片组的归还率位居第二,达到了53%。主持研究的科学家表示,人类关爱后代的本能,但看到婴儿照片居然会有这样的作用,科学家们还是觉得有点意外。
⑥在这个实验中,装有小狗照片的钱包归还率也很高,这说明人类对可爱特征的喜爱已跨越了物种界限。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可爱的大熊猫作为会徽,或许就有唤起人们关爱之心的作用。人们对宠物猫狗无以复加的喜爱,也是明证之一。饥饿的宠物猫甚至会利用这一点向主人索取食物。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发现,饥饿的猫咪在寻找食物时会改变自己惯常的“喵喵”声,加入一种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科学家邀请了50位养猫经验不同的志愿者参与了研究,当聆听了饥饿猫咪的叫声后,75%的志愿者——都认为这种叫声听起来很急迫。另外,研究者发现在饥饿猫咪的叫声中,还包含了一些频率为27赫兹的高频声音,这样的高频率有利于声音传播得更远。
⑦嗅觉灵敏的商家利用人们的这一特征,开发了大量的可爱系产品,动漫人物更是可爱泛滥的“重灾区”。譬如泰迪熊,在上市之初它的外形与一只小熊很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脑袋变圆、额头变宽、眼睛变大,四肢变粗,越来越具有婴儿的可爱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泰迪熊的销量也越来越广。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米老鼠、蓝精灵、机器猫等许多动漫角色共同经历了一次自然选择:可爱的极致,“萌”不晕人死不休,才是它们的进化终点。文题“可爱基因的陷阱”的含义是什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报道了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发现,他们为进化学家的猜测找到了神经学上的证据”,“进化学家的猜想”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美国和德国科学家为这一猜想找到了怎样的证据(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猜想:
证据:试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米老鼠、蓝精灵、机器猫等许多动漫角色共同经历了一次自然选择:可爱的极致,“萌”不晕人死不休,才是它们的进化终点。在第⑥段“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选择可爱的大熊猫作为会徽,或许就有唤起人们关爱之心的作用”一句中的“或许”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