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派别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 B.井田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面对历史,历史学家往往无能为力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政治文明演进 | B.经济转型 |
C.社会思潮激荡 | D.社会群体 |
据记载,“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镜山野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政权采用传统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
B.《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已无法实行下去 |
C.辛亥革命时临时政府要求人们断发易服 |
D.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