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儒家 | B.墨家 | C.法家 | D.道家 |
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均田制、租庸调制 | B.租庸调制、科举制 |
C.均田制、科举制 |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教育家 |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古代孔子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现在党和政府提倡“以德治国”。这说明
A.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
B.对传统儒学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继承 |
C.从古至今孔子的思想始终是中国的主导思想 |
D.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德治胜过法治 |
孔子曾经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说明孔子认为
A.仁为礼之本,仁礼结合 | B.礼为仁之本,仁依附于礼 |
C.礼与仁相互对立 | D.仁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