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用俯视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10毫升,倒出一些液体后,再用仰视方法读得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为3毫升,则他实际倒出的液体为
| A.7毫升 | B.小于7毫升 | C.大于7毫升 | D.无法确定 |
通过材料的搜集整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小明在电视上看到如下新闻:2011年6月4日,浙江杭州一辆运输苯酚的罐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苯酚泄漏进入新安江。小明通过网络查到以下资料:
资料1:苯酚又叫石碳酸,可与NaOH溶液反应。
资料2:苯酚有毒,对皮肤有强腐蚀作用。
资料3:苯酚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在65℃以上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酒精若有市民不慎把苯酚沾到皮肤上,小明根据资料应给出的恰当处理方法是
| A.用冷水洗 | B.用65℃以上的热水洗 |
| C.用NaOH溶液洗 | D.用酒精洗 |
某课外活动小组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5 min测一次该水样的pH,数据如下表。已知酸雨的pH<5.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测定时刻 |
5∶05 |
5∶10 |
5∶15 |
5∶20 |
5∶25 |
5∶30 |
| pH |
4.95 |
4.94 |
4.92 |
4.88 |
4.86 |
4.85 |
A.测定的时间内该水样的酸性减弱
B.该雨水是酸雨
C.该取样地点的空气可能受污染D.用pH试纸不能测得表中数据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
| 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
| C.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
近期,英国科学家造出“干水”。“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下列有关判断正确
的是
| A.水与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干水” |
| B.“干水”是混合物 |
| C.每个颗粒的“干水”中只含有一个水分子 |
| D.“干水”与干冰成分相同、状态不同 |
实验室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计算需氢氧化钠4 g、水100 g![]() |
| B.将氢氧化钠固体放于纸上称量 |
| C.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入量筒中溶解 |
D.将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 瓶并密封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