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好习惯有利于身心发展;坏习惯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人的身体、思维和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材料二: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抓紧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将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1)结合材料,请回答习惯对人影响有哪些?
(2)结合材料,请回答培养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七年级(1)班共同学习生活一个学期之后,班主任姜老师在班级总结会上说:“同学们在我们新的班级共同学习和生活了一个学期了,彼此之间有了很多了解。为了把我们这个班集体建设好,请大家献计献策,欢迎同学们踊跃上台发言。”
听了姜老师的话,同学们在下面议论起来。小云对同桌小丽说:“班级风气最重要,没有好班风,班级就没有凝聚力。”小军转过头对小雨说:“班委会的组成最重要,只要有一个好的班委,就能带领我们前进。”
如果你也是该班同学,听了同学们的看法后,请结合自己的想法,回答下列问题。
(1)就“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问题,请你在这次班级总结会上,为班主任姜老师和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2)说说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你可以做些什么。
(3)你同意材料中小军的说法吗?为什么?
我是小河里的一滴水。一天,我从小河里独自跳出来。搁浅的木船见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有水啦,有水啦,我能航行了!”可是,我的劲太小了,怎么能托起一条大船呢?干旱的禾苗见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有水啦,有水啦,我们得救啦!”可是,只有这一滴水,连一棵禾苗也救不活呀!我跑回小河,唤来了我的同伴。我们流到大船下,肩并着肩,手挽着手,齐心协力托起了大船。啊,集体的力量真大呀!我们流到稻田里,千千万万个小水滴齐心协力浇灌着干旱的禾苗,禾苗得救了。呀,集体的力量真大呀!
(1)小河里的一滴水遇到了什么难题?这些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贵州毕节,来自遥远天山脚下的阿里木以卖烤羊肉串为生,一串烤肉毛利不过两三毛钱。然而阿里木却把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助给百名贫困生。他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阿里木的善举,犹如寒冬里的一股暖流,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材料二 让阿里木力行善事的,同样来自感动。素不相识者的慷慨解囊、各族同胞兄弟姐妹般的关爱,让孤身一人来到异乡的阿里木得以站稳脚跟。感受暖流的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回报社会”。他用辛勤的劳动传递着大爱,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1)在阿里木这位平民英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令你感动?(至少两点)
(2)“我要回报社会”,我们为什么要热心公益,回报和服务社会?
(3)传承感动,践行感动,并非要惊天动地,而是要融入在平凡的一件件小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小事来传递和践行感动?
“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她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应关爱自己的学校和班级。
(1)为什么说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当怎样关爱自己的学校和班级。
材料一中国有两句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邓小平从18岁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起,就打定主意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人民。他的一生,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毕生奋斗的动力源是什么?在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请你分析该道理包含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如何去培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