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
| A.3个月 | B.6个月 |
| C.9个月 | D.12个月 |
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
| A.清明节 | B.劳动节 |
| C.国庆节 | D.元宵节 |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把城市绿化与综合农业开发相结合。据此回答下面2题。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
①农产品加工工业区
②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③综合农业开发区
④植物园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浦东有若干面积不等的非城市化块区穿插在城市块区之间,下列不是这种规划目的的是
| A.为市政建设就地提供木材 | B.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
| C.调节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 D.美化环境,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 |
影响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海南岛的橡胶生产
②北京郊区的乳畜业
③江南丘陵的茶
④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 A.①热量 ②市场 ③土壤 ④光照 | B.①热量 ②水源 ③市场 ④交通 |
| C.①土壤 ②政策 ③科技 ④市场 | D.①地形 ②市场 ③水源 ④热量 |
据国家抽样调查,我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2003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读图,完成下面2题。
我国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 B.四川、湖北、福建 |
| C.广东、浙江、上海 | D.上海、江苏、浙江 |
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 B.文化因素 | C.政策因素 | D.经济因素 |
图11为 “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 图,读图回答下面2题。
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人口的持续承载能力 |
| B.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
| C.人类在生产人口的同时不断的开发资源,从而可以使环境容量保持不变 |
| D.人类确定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容量影响很大 |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 B.Ⅱ、Ⅰ、Ⅲ | C.Ⅲ、Ⅱ、Ⅰ | D.Ⅰ、Ⅲ、Ⅱ |
该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变化的曲线图,读后分析完成下面3题: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
| 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
| C.在欧洲发达国家中,出现了与甲国相同的情况 |
| D.老年人口比例,乙国高于甲国 |
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及资源占有量明显减少 |
| B.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 |
| C.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 |
| D.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
下列有关解决人口问题采取对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解决甲国人口问题,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 B.解决甲国人口问题,可采取计划生育对策 |
| C.解决乙国人口问题,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 D.解决乙国人口问题,要靠战争、瘟疫使居民大量外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