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矩形阴影示意某楼盘,“太阳光”示意北京时间15时的太阳光线。该日,楼盘南面阳台太阳照射的时长为9小时40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该楼盘最可能位于
A.上海 | B.北京 | C.成都 | D.乌鲁木齐 |
该地该日昼长约
A.9小时40分 | B.10小时40分 |
C.12小时40分 | D.13小时40分 |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21~23题。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 B.气候 | C.土壤 | D.水资源 |
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
B.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碱化 |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
D.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
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
读我国某地区主要农作物不同层次生产潜力递减柱状图(单位:千克/百平方米),回答19~20题。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和最主要优势条件分别是( )
A.热量、土壤 | B.热量、降水 | C.光照、降水 | D.热量、光照 |
该地区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可能是( )
A.水稻 | B.小麦 | C.大豆 | D.玉米 |
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17~18题。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观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结合图示,分析回答14~16题。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
图示区域除了通过铁路、公路等直接向外运输煤炭外,还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①处 |
B.可以把坑口电站建在②处 |
C.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
D.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 |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措施有( )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B.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生产链 |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
表是四川省某县1961~201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13题。
时间 项目 |
1961年 |
2011年 |
耕地面积(km2) |
400 |
521 |
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
36.79 |
20.46 |
气温年较差(℃) |
24.1 |
27.6 |
年降水量(mm) |
1 369 |
1 087 |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
7.1 |
8.2 |
水土流失面积(km2) |
61 |
108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9.6 |
11.9 |
人口(万人) |
41.5 |
60.1 |
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 |
B.人均森林面积 |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