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 B.种群增长量最大 |
C.种群数量最大 |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 是![]() |
B.每种氨基酸仅有一种密码子编码 |
C.DNA 复制就是基因表达的过程 |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下图表示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形成的异核体(含有两个核的细胞),最后形成杂种细胞(其中有一个融合的核)。
(1)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发现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证明了 。
(2)已知人细胞有23对染色体,小鼠细胞有21对染色体,则图中由异核体开始形成的杂种细胞中至少含有 条染色体。
(3)动物细胞融合除了采用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诱导剂外,还可采用。
(4)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不同,表现在它通常含有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和等。在培养杂种细胞过程中,需定期更换细胞培养液,其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