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赵嘏:《唐摭言》
材料二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第15页学习思考)
材料三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全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 “机器……是西方的物质文明”。由此,甘地得出结论,“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着他旋转”。
材料二据贾·尼赫鲁回忆:“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立刻把国民大会党的党章完全改变了。他把它变得民主化并成为一个群众性组织……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产业工人也进来了……。”
材料三甘地写到:“印度教徒、回教徒、帕西教徒、基督教徒,是印度变成他们的国家的,都是同胞,并且他们如果真是为了自己的福利,必须联合一气,共谋生存。”他号召,“一切隶属宗教的信徒,不问是谁,只要同处在一个国家里面,即须痛苦相关,患难相助”。
材料四 1919~1922年间一度出现了如下良好的情况:“普遍的骚扰之中有一个值是注意的特点,就是印度教徒和回教徒的空前亲睦。他们领袖之间的团结早已是民族主义纲领中一项固定的计划……稀有的亲睦景象发生了:印度教徒公然接受回教徒递给他的水,回教徒方面亦然。‘印回合作’是当时游行时用叫喊和旗帜表现出来的口号,印度教领袖竞被准许在清真寺的讲坛上宣传。”——均摘自王春良著《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根据材料,归纳甘地的斗争主张,指出其主要影响,并对甘地做出简单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四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去美国作了10000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 为什么?
(3)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