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 B.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 C.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
|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
|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
|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
| B.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 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 D.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
政策 |
名称 |
| 1947年5月 |
设立民族自治区 |
内蒙古自治区 |
| 1980年3月 |
设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 |
| 1997年7月 |
设立特别行政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l937年底全国(除东北地区)共有工厂3925家,其中上海就有l235家,约占总数的31%,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2%,内地各省所有工厂只占总数的17%左右……截至1945年,战时向政府注册登记的后方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西部地区就占了90%。”这一变化说明
| A.抗战彻底改变了战前不合理的工业内部结构 |
| B.抗战一定程度改变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 C.大后方已消除了西部与东部工业的差距 |
| D.民族工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