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
|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
|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 ----------“应是()
| A.皇帝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丞相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