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
|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
|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
|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
|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
|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
|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
|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
|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
| C.首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
|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
| 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
|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
|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